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18-2019学年度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工作情况报告

2020-01-14来源: 次浏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要求,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我校制定了五年(2019-2024)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学校以“与广东崛起共成长 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根铸魂为培养方向、坚持以美育人与以文化人、重点关注学生的获得感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三步走为具体目标,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全面加强和推进学校美育工作,重点关注学生的获得感。

对照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广东工业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工作,我校该项工作起步早、覆盖面广、成效显著。具体表现为:

(1)拥有一支包括音乐、管乐、舞蹈、戏剧、戏曲、钢琴、古琴、美术、书法、美学等多学科的美育师资队伍,开齐开足了对应的美育课程;

(2)凝练成“春夏秋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鲜明;

(3)形成以灰塑建筑文化为主线的岭南古村落文化传承的立体联动传统文化基地,名师讲座、传承人授课机制成熟;

(4)高水平艺术团和学生社团参赛、对外交流、校园活动非常活跃,获奖数量多,层次高。

一、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工作整体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3年,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及实验教学13年。

1996年11月成立广东工业大学艺术教研室,以及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主要负责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具有工科特色的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1999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内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 2001年4月广东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成立,开展以艺术教育为突破的素质教育实践,并初步构建工科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2006年12月成立通识教育中心。2007年4月,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并入通识教育中心,合并后一个单位两个牌子。逐渐探索出“四位一体”工科公共艺术教学创新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5年6月获得校级“工科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

2016年11月获得广东省“工科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粤教高函))【2016】233号)。

2017年获得校级“六艺”通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立项。

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工作主要由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承担。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具有工科特色的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目前,拥有一支专兼职的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教授职称3人,副教授9人,讲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2人(3位在读博士生)。外聘多名美育专家与传承人,主要有美国普渡大学奥斯丁教授、广东省灰塑传承人邵成村、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分春館粵語吟誦傳人呂君愾等,以及广东音乐研究所、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人员。

作为以工见长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注重集全校力量,借助工科优势,依托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等6个教学与科研平台,通过实施“实验实训、体验、感悟、创新”一体为路径的系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符合地方工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美育工作,以期毕业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素质和能力的文明思考工程师。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根据 人才培养理念整合校内资源,建设了19个实验教学工作室,配置了艺术展览与多功能演播中心和多个艺术创意活动区,设计并开设了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实验教学课程及实训活动项目。除拥有两个国家级基地的实验实训条件外,建有包括19个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工作室在内的面积约4600平方米的实验与实训教学空间,目前配备有500余件/套艺术实验(实训)专业设备;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世界顶级设计大师库卡波罗艺术馆;建设了走在世界前沿的新媒体交互实验室,以及服装表演艺术展示展演厅、舞蹈排练厅、陶艺工坊等实验实训场所;正在建设与配置流媒体技术应用中心、数字影像实验室、音效实验室、影视演播室,录影摄影棚、录音棚和3D影视级别的非编系统,全景虚拟现实CAVE演示系统,全息互动投影系统等全球顶级的设备系统,种类齐全的传感系统,互动游戏学习与研发系统等,为公共艺术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合唱表演艺术工作室、交响管乐表演艺术工作室、舞蹈表演艺术工作室、语言艺术工作室、戏剧表演艺术工作室、视觉艺术工作室、服装编织设计室、创意工作室、数码钢琴室、民乐艺术工作室等19个工作室的教师,通过开展理论教学、体验教学以及实训教学活动,进行教学与理论研究。

二、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课程建设及改革基本情况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区域特色鲜明、文理相通、科技与艺术相融的通识课程体系。

2018-2019学年度,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选修课202门,共433个头,选课学生达54536人,其中美育公共选修课程64门,共190头数,选课学生达18050人,占比33%。并撰写了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

(一)我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模块,将从2019级开始,每位学生修满2个学分。

1.限定性选修课程:已经开设《音乐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舞蹈赏析》等限定性选修课,以及《现当代艺术欣赏》《世界美术名作欣赏》《中国现当代戏剧名家名作》《中国戏曲文化》与《艺术导论》《美术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课,逐渐开齐开足教育部要求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

2.任意性选修课程:已经开出课程近100门,重点建设14门在线美育课程,已完成4门,并推广应用。其中,《音乐漫步》《现代传媒与批判性思维》在智慧树网平台运行,面对全国受众开放,受众人数年均15000人左右,并被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在线课程联盟平台上;《影视剪辑艺术赏析》《岭南衣裳》等课程,对校内学生开放,每学年选课人数过千人,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音乐漫步》《现代传媒与批判性思维》是由我校教师主讲的全国现场直播教学美育课程,已有200多所学校近4万学生参与了这两门课程的远程学习,在我校大学城校区实验三号楼沉浸式课室两个学期分别进行8次现场互动直播,通过沉浸式互动直播课堂,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全国直播课程平台上打造我校课程品牌形象。

另外,有9门课程获得学校资助,已与智慧树网签订建设协议,拟在2020.09上线。

3.讲座课程:依靠已有“博雅讲坛”平台增设《艺术之美》讲座课程。专题讲座内容涵盖艺术、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各领域。《博雅讲坛》讲座课程,现已举办讲座72场,本年度邀请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陈江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江冰教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倪惠英,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纺织大工匠张绍景等知名学者和社会名人莅临讲坛,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岭南非遗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生活。

(二)中心组织教师积极研究美育教育,探索适合工科院校的美育教育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2018-2019学年度,与美育相关的教改项目主要有:主持省级在线课程2门;获得“新工科通识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学团队1项;获得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委托教改项目1项、思政类教改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2项、重点教材1部;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其中1项国家级,1项省级。

其中,美育在线课程为本学年度重要成果,也是未来3年美育教育实施方案落实的重点建设内容,14门美育在线课程中,有省级质量工程在线课程建设项目5项、校级资助9项。信息如下:

我校美育课程质量过硬,深受学生欢迎。主要从学生课程评价效果上看,评教显示教学效果好,2018-2019学年度学生评教分别为95.60分和96.07分,平均分为95.83。在学年度校教学督导听课中,听课教师人数是7人,获得5优2良,课堂教学评分排在学校教学单位前5名,中心听课覆盖率实现双100%覆盖。

    三、美育教育研究蔚然成风,成效显著

    (一)学校重视,校领导主抓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汤耀平教授带队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八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2019年4月18日-20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并在专题论坛上做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报告;通识教育中心王勇杰教授在专题论坛上做了题为“融入式教学,嵌入式教育”的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钦太教授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广东省高校美育工作现场交流活动(2019年6月14日在广州大学城隆重举行),在交流会上,胡钦太教授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强化美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发言。他从我校美育工作基本情况、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教育、今后开展美育工作的思路等三个方面,系统汇报了广东工业大学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等精神的情况,交流介绍了我校落实工作的相关举措与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的思考。

    (二)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取得一定成果。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群舞《染天蓝》”等纵向项目6项;主持“基于非遗手工刺绣的数字化技术研发”等横向项目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

    通过大力与学校及职能部门沟通,落实了艺术团作为指导教师获奖的科研成果折算工作,把相关条款列入到学校职称评审文件中,为中心教师拓展了发展空间。今年有2位艺术团带团指导教师晋升了职称,极大地鼓舞了公共艺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广东工业大学公共艺术各类活动开展及比赛基本情况

    除了第一课堂开设大量公共艺术理论课程之外,依托工作室,一大批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与美育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我们创建的中国文化工作室、创意工作室、视觉艺术工作室、表演艺术工作室等19个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工作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工作室的教师们带领学生活跃参与第二课堂,如经典文学作品吟诵、剧本写作与编导、校园微电影、品牌形象设计、岭南文化巡礼、环保艺术品创作等,尤其是广工大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五个高水平艺术团,每年校内演出20余场次,每年参演学生超过2000人,毕业生回校参演近600人,每年有近3万名在校学生及老师莅临现场。

    2018-2019学年,我校高水平艺术团在“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在本校校园演出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汇总如下:

    1.我校高水平艺术团承担省“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活动,足迹遍布我省9个地区的大中小学,场场爆满,收到好评无数。

    2.为展现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引领我校学生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校高水平合唱团举行了“六十周年校庆暨合唱团十周年音乐会”。

    3.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通识教育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五月放歌”活动,完成了五场高质量的“五月放歌”活动,其中戏剧团3场、民乐团1场、合唱团1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4.民乐团古筝组(6位同学)参加校外比赛,获得“第三届盛世华筝广州选拔赛”金奖。

    5.梁为老师担任“广东省第十三届大中专院校百歌颂中华”决赛评委。

    6.黄韶芳副教授参加2019香港国际声乐公开赛,获得总决赛公开组(中青年)三等奖和中年组三等奖。香港国际声乐公开赛由香港国际音乐家协会主办,是全球声乐艺术事业者专业交流和发展的平台,评委由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组成。

    回顾过去,我们一步步踏歌而来。

    高水平艺术团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比赛,获省部级以上艺术竞赛展演奖项100余项,高水平艺术团在荣获国内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世界合唱金奖的同时,连续两届获得省大艺展三大集体项目(合唱、器乐、舞蹈)一等奖第一名。特别是2018年2月,作为大艺展省赛获第一名最多的高校,在获得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器乐、舞蹈甲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基础上,合唱与舞蹈节目进入上海全国决赛现场展演参赛,舞蹈组和合唱组均获得全国一等奖,器乐组获得全国二等奖。

    同时,工作室的教师们带领学生活跃参与第二课堂,很多实践课程采用俱乐部教学方式,以带领社团的方式展开。工作室的老师带领的校级社团共有32个,如:演讲与口才协会、茶道协会、文虎灯谜学社、辩论协会、玄武戏剧社、影协、书画社、书法协会等;我校学生社团正在从数量和规模扩张向内涵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管理、个性培养、知识拓展、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交往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综合审美素质提高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多名老师担任学校举办的各项艺术活动比赛的评委,还有部分教师担任省、市级艺术比赛的大赛评委。

    目前,中心正在组织力量大力推进排瑶、传统漆艺、粤语吟诵、皮影雕刻、广东省木偶戏、岭南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和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展望将来,我们信心满满。

    实践无止境,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也无止境。与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相比,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和改革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在公共艺术教师的职称评定上跟其他学科专业同等标准,没有因为专业的特殊而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这一点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来说起不到鼓励的作用。下一步我校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育部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继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提升我校美育工作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