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工作整体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二十年,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及实验教学十二年。
1996年11月成立广东工业大学艺术教研室,以及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主要负责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工科特色的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1999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内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 2001年4月广东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成立,开展以艺术教育为突破的素质教育实践,并初步构建工科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2006年12月成立通识教育中心。2007年4月,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并入通识教育中心,合并后一个单位两个牌子。探索出“四位一体”工科公共艺术教学创新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5年6月获得校级“工科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
2016年11月获得广东省“工科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粤教高函))【2016】233号)。
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多年来坚持走“立足校情、特色引领、实践育人”的道路。目前,学校美育教师队伍专兼结合,重点建设了一支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配备公共艺术专职教师40人,教授职称3人,副教授,8人,讲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0人(6位在读博士生)。
作为以工见长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注重集全校力量,借助工科优势,依托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等6个教学与科研平台,通过实施“实验实训、体验、感悟、创新”一体为路径的系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符合地方工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美育工作,以期毕业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素质和能力的文明思考工程师。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支持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心整合校内资源,建设了19个实验教学工作室(实验室)、艺术展览与多功能演播中心,多个艺术创意活动区,设计并开设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实验教学课程及实训活动项目。除拥有两个国家级基地的实验实训条件外,建有包括19个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工作室(实验室)在内的,面积约4600平方米的实验与实训教学空间,目前配备有500余件/套艺术实验(实训)专业设备。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世界顶级设计大师库卡波罗艺术馆,建设了走在世界前沿的新媒体交互实验室,以及服装表演艺术展示展演厅、舞蹈排练厅、陶艺工坊等实验实训场所;正在建设与配置流媒体技术应用中心、数字影像实验室、音效实验室、影视演播室,录影摄影棚、录音棚和3D影视级别的非编系统,全景虚拟现实CAVE演示系统,全息互动投影系统等全球顶级的设备系统,种类齐全的传感系统,互动游戏学习与研发系统等。为公共艺术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合唱表演艺术工作室、交响管乐表演艺术工作室、舞蹈表演艺术工作室、语言艺术工作室、戏剧表演艺术工作室、视觉艺术工作室、服装编织设计室、创意工作室、数码钢琴室、民乐艺术工作室等19个工作室的教师,通过开展理论教学、体验教学以及实训教学活动,进行教学与理论研究。
近十年来,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5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及“全国大学通识教育教材”3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艺术类奖项10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二、广东工业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逐步形成和完善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体系,构架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一般课程、国防生和艺术团的计划单列课程、学术讲座等多种课程类别,初步取得办学成效。目前已在我校大学城、龙洞、东风路三个校区开设通识教育一般课程220门,其中公共艺术课程146门,基本满足大学本科生美育教育的需求。课程之余,中心组织教师积极研究美育教育,探索适合工科院校的美育教育模式。目前,已主持的与美育相关的省级教改项目和校级教改项目30多项。
我校的美育教育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在扩大学生审美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质,提高美育教育质量,美化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广东工业大学公共艺术各类活动开展及获奖基本情况
除了第一课堂开设大量公共艺术理论课程之外,依托工作室,一大批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与美育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之对应,通识中心创建了中国文化工作室、创意工作室、视觉艺术工作室、表演艺术工作室等19个工作室,空间达到400多平方米,配备设备资产近350万元,工作室的教师们带领学生活跃参与第二课堂,如经典文学作品吟诵、剧本写作与编导、校园微电影、品牌形象设计、岭南文化巡礼、环保艺术品创作等,尤其是广工大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五个高水平艺术团,每年校内演出20余场次,每年参演学生超过2000人,毕业生回校参演近600人,每年有近3万名在校学生及老师莅临现场。同时还带动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一些比赛,获得奖项多项。
同时,工作室的教师们带领学生活跃参与第二课堂,很多实践课程采用俱乐部教学方式,以带领社团的方式展开。工作室的老师带领的校级社团共有32个,如:演讲与口才协会、茶道协会、文虎灯谜学社、辩论协会、玄武戏剧社、影协、书画社、书法协会等;另一方面,多名老师担任学校举办的各项艺术活动比赛的评委,还有部分教师担任省、市级艺术比赛的大赛评委。
目前,我校学生社团正在从数量和规模扩张向内涵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管理、个性培养、知识拓展、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交往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综合审美素质提高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广东工业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
紧紧抓住艺术欣赏和审美欣赏这个关键,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到全部的艺术教育当中,开启大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陶冶,养成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原则:
与专业教育形成互补关系,逐渐实现均衡教育目标。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在人文专业基础教育之上形成具有学科关联性、跨学科性、学术性相统一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实现认知、判断、实操、创新培养目标为己任,坚持不懈,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特点:
四大功能:认知、判断、实操、创新。具体来说:
在艺术学习中,提升学生完美和制造极致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科学术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在科技与发展学习中,寻求科技与艺术、美学的相关性,力求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实现完美制造主张。
我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
1、作品赏析类:当代欧美名片评析、当代舞蹈影视剧目赏析、走进维也纳音乐世界等44门;
2、艺术史论类:西方戏剧艺术通论、中国戏曲文化、世界敲击乐艺术与文化、世界现代建筑文化等28门;
3、艺术批评类: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好莱坞经典电影解读、莎士比亚戏剧解读等13门;
4、艺术实践类:古筝演奏、管乐合奏、合唱基础训练、爵士舞、民族打击乐基础训练等61门课程
在课程改革上,我们的公共艺术课堂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之外,有些课程我们采用了慕课的形式,2013-2014学年我们开设先关慕课4门次,选课人数1128;2014-2015学年开设10门次,选课人数2197;2015-2016学年开设15门次,选课人数1770;2016-2017学年开设35门次,选课人数6668;2017-2018学年开设57门次,选课人数11933;
同时,我们的优秀老师也在极力的将我们的优秀课堂推向全国。比如2018年春季,线上课程《音乐漫步》在我校大学城校区实验三号楼沉浸式课室一共进行了四次现场互动直播。直播课上,王教授通过讲授认知音乐的音响及其风格之维度,让学生融入到了有变通价值的思考之中,学习了如何发掘跨界中本有的发散思维。《音乐漫步》在线互动直播推开了我校全国直播课程的大门,全国共67间学校7000多名学生同时参与了这门课程的远程学习,这是自我校引入慕课教学以来,首次由我校教师主讲的全国现场直播教学课程。
直播课堂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化天涯为咫尺,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了聆听知名教授传播知识的机会,优质课程资源也得以共享。
我们的课程开设以后,课堂评教显示教学效果很不错,近三年所有老师的课堂的学生评教分数都在90分以上,2015-2016学年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2.5,2016-2017学年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3.1,2017-2018学年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4.63。
2016年在我中心王勇杰教授的主持下,我们的“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了省级立项。示范中心的建设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提供硬件支撑。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任务,并且它是使人的内心情感得到陶冶的一种教育的手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