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与活化利用”学术研讨会在穗召开
2017年12月28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广州市人文重点研究基地主办,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岭南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与活化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
此次研讨会是“世界舞台、广州魅力”——广州学术季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谭晓红,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耀平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研讨会上,汤耀平教授代表“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汇报了基地一年来的建设情况,下阶段的建设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李明华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应枫;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罗筠筠教授;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广州地方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东教授,广东博物馆藏品部主任黄静研究员等专家,以及来自广东省文化学会、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警官学院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广东工业大学有关领导、人文社科研究管理者及全校师生一百多人参会。会议由广东工业大学科技处、人文社科处副处长谢卫红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五位省内知名岭南文化研究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并向基地赠送了研究专著。知名文化专家李明华研究员以“远去的故乡,沉重的乡愁”为题,回顾了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的经济结构、族群结构、人文传承、价值体系的式微。他呼吁城市精英群体以高度的人文情怀,以社会创新及市场经济方式,助力乡村建设,把近百年来包括梁漱溟、晏阳初等有识之士未能成就的中国乡村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民俗文化专家曾应枫以“广府传统村落与民俗文化的活化”为题发表演讲,她表示,如今传统村落从边缘化走进大众视野,而新老传承人是村落文化的保护者。保护传统村落的工程,除了原住民的保护与重视,不要忽略一批新的文化传承人,如进驻村落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的保护。
中山大学哲学系罗筠筠教授,从美学角度介绍了“广彩”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从绘制、器型款式、工艺特色等方面总结出“金丝织玉”是“广彩”的主要艺术特色,并探讨了当代“广彩”文化与审美的转型。
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冷东教授重点介绍了十三行研究中心的建设现状,并从注重本土与国际的结合、锤炼形象与活化的神笔、提升经济与旅游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他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活化利用的观点与建议。
广东博物馆藏品部主任黄静研究员,从陶塑人物与动物的异同比较中,着重探讨石湾陶器的艺术特色,并对现代石湾陶器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学术展望。
会上,基地的年轻学者就各自研究进行了专题交流,到会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罗筠筠教授予以了点评。孙恩乐教授从广绣与十三行的关系入手,以风情外种的广绣大披肩与精致雅美的刺绣外销扇为例,通过大量的案例与实品展示,证明在实用绣的艺术表现和与国际市场的成功接轨等方面,外销广绣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范例。
廖建荣副教授以岭南传统村落的景观美为题,强调岭南传统村落的景观美应该具有功能性、幻想性、家园感与宇宙体验,使传统村落成为可居、宜居、与乐居的家园。
林垚广老师通过对客家、潮汕、广府和粤西传统民居分家析产时空间析分方式的调研,呈现岭南不同民系和文化区传统民居居住结构的丰富特色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不同居住结构在地方文化意识养成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李智老师认为,当博物馆将其丰富珍贵的馆藏图像资源以艺术授权的形式与文创产业进行跨界合作时,文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将通过富含创意的设计转化,更贴近于大众生活美学,更符合于时代审美风潮,同时博物馆所欲达成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宗旨也因大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而更易实现。
叶建平老师主要提及建筑遗产数据库的建构,首先基于广州首次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展现从化区建筑遗产的总体特征。接着,针对文化遗产保存的严峻现状提出传统村落建筑遗产数据库建构的设想,并结合相关实践完善构想的可行性。
张丽平老师从媒介呈现、传播故事的挖掘、可传播符号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对岭南村落研究的传播介入以及岭南村落传播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反思。
此次以“岭南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与活化利用”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受到新闻媒体极大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信息时报、新快报及搜狐网、中华网、环球网等纷纷报道了此次会议。会上,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砥砺思想,交流学术,共同探讨岭南传统村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相信会议及会后的研究成果必将在推动广州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传统村落在广州“对标国际”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提升广州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