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数字赋能,活化传承:首届粤港澳文化遗产教育创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成功举办

2025-11-11来源: 次浏览

 2025118日,由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粤港澳文化遗产教育创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都市脉动:活态遗产保护的多维实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文博机构代表、科技企业精英及高校师生,共同围绕文化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路径展开了深度对话与交流。

 广东工业大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庞建国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拥有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粤港澳共同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之际,我们召开此次论坛,是深化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又一重要举措;依托工科大学的科技优势,成立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是学校服务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系紧三地文化纽带的重要探索。学校期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促进跨界融合,探索出一条学理与实践并重、保护与创新结合的文化遗产教育新路,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包括廉政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德育功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论坛开幕式由通识教育中心党总支书记黄华利主持。本次论坛强调“学理阐释与展示互动”的有机结合。应邀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劲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张康教授、澳门文献信息学会杨开荆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李昕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中心汤众副主任、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梁伙权会长、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李耕副教授、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凤婷。

随后,首届粤港澳文化遗产教育创新论坛主题曲《根脉流芳》发布,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美育名师梁为副教授与大家一同回顾了通识教育中心在非遗领域的耕耘与收获,希望通过主题曲的发布,唤起大家对非遗的关注与热情,共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讲好中国故事。

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何韶颖教授主持

在论坛的主旨报告及演讲环节,与会专家们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AIGC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精准修复、数字化存档、智慧管理以及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前景与实践案例。学者们指出,保护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数智化不仅是保护濒危文化遗产的“时间胶囊”,更是让其“活起来”走进现代生活的重要引擎。

在下午的分论坛一中,专家们围绕遗产建筑保护、非遗在地化的出版探索、建筑立面数字化与街区技艺保护及粤语吟诵的保护与传承、广东工业遗产保护、广州戏服技艺的守正创新等非遗理论研究侃侃而谈。深入探讨如何能让非遗以更生动、更贴近大众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激发公众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传承。

在以“非遗实践创新”的分论坛二中,演讲者们的创新实践展示与互动,让论坛现场气氛热烈。专家们围绕非遗在地化的保护探索,结合粤语说书、吟诵、古琴、醒狮鼓乐、戏服制作、皮影、壁画、灰塑等项目的教学研讨与演示,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可互动的多维实践,生动诠释了“活态演绎”的深刻内涵,让参会者亲身感受到科技为文化遗产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在活动的最后,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何韶颖教授指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粤港澳三地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不仅深化了对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学理认识,更展示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实践模式。它标志着粤港澳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保护工作,正从传统的“静态守护”向“动态活化”与“智慧传承”迈进。

未来,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大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广工智慧”与“数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