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从观诗到观社会:从孔子的“诗,可以观”说起

2024-04-11来源: 次浏览

49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宋雄华教授应邀作客广东工业大学“博雅讲坛”课程第142讲,以“孔子的‘诗,可以观’”为主题,深入阐释“诗,可以观”所蕴含的文艺思想,探讨如何“观”诗、从诗中“观”出什么,怎样从“观”诗到“观”社会、人生等问题。讲座由通识教育中心乐云副教授主持,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廖建荣教授及近300名本科生研究生现场聆听。

讲座伊始,宋雄华教授引经据典,指出周代的采诗制度旨在“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并通过《诗经》论证孔子的“诗,可以观”主要在于揭示诗歌的认识作用。读者读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诗歌所描写的具体内容,来考察、观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诗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志向、意愿等,旨在揭示诗歌的认识作用。此外,“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培养人的观察力、洞察力、判断力,使人具有健全、包容、开放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诗,可以观”蕴含着丰富的文艺思想,针对读者应该如何“观”诗的问题,宋教授认为入情、博观、六观这三种做法可帮助读者客观、公正、科学地鉴赏文学,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此外,宋教授从魏晋风流的“洞见”、严羽的“以识为主”妙悟”得到启发,认为培养读者“观”诗及文艺作品的能力可采取以下三种途径:须有洞见、以识为主、取法乎上。至于从文艺作品中“观”出什么内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宋教授认同“观诗见异”“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的说法,读者人生经验不同所“观”的内容便不完全相同。

尽管赏析差异难免存在,但诗能启蒙人心、明辨是非。宋教授指出,“观”诗的过程中须有自己的判断,眼光敏锐,培养出一种洞察社会万象、洞悉人生哲理的能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

谈诗词歌赋,观古今人生。宋教授高屋建瓴的视野与旁征博引的讲解,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与领悟“诗,可以观”的含义与拓展,以及如何在“观”诗中提升自己“观”社会、人生等能力。“观”诗既可以扩展读诗之人对人心的认识,也有助于其反思其自身之心与性情。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宋教授也予以细致精彩的解答与回应。(文/乐云、翁纯莹 /许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