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山低头,令河流倒流。”昨(28)日,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弘扬时代正能量,广东工业大学在大学城校区举行“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时代楷模”代表、广工校友何霭伦、陈韶鹃与符天仪回到母校,深情讲述她们在大学时代参与东深供水工程背后的故事。广东工业大学500多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这是个伟大的工程”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现场,第一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代表登上舞台,深情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这当中就有广东工业大学的三位校友,原广东工学院的学生何霭伦、陈韶鹃与符天仪。
昨日,78岁的何霭伦、81岁的陈韶鹃与80岁的符天仪回到了母校,向广工师生讲述了当年参与东深供水工程背后的故事。
三位老人回忆道,50多年前,为解决香港同胞吃水困难,党中央和省委兴建东深供水工程。在当时极度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广东工学院1965届两个班共84位同学临危受命,奔赴现场支援工程建设,从事现场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检查等工作。
出发前,广东工学院老院长、著名水利专家麦蕴瑜向学生们讲述了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叮嘱同学们要不怕苦不怕累。“1958年,我曾到香港的亲戚家住了一个月,看见商店门口打了一口井,当时香港的自来水就非常紧缺了。所以,接到参加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设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符天仪说,“我知道,这是个伟大的工程,可以解决香港几百万人的饮用水,体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爱。”
“战台风”保护工地和国家财产
当年,东深工程施工现场的条件异常艰苦。何霭伦回忆道,同学们住在用竹子和油毡搭建的临时工棚,四面透风,一下雨就漏,蚊虫、老鼠也经常“造访”,但这些都没有难倒他们。
“我们知道这个工程的意义很大,个个都斗志昂扬。”陈韶鹃至今也难以忘怀,当年工地上热火朝天、朝气蓬勃的场面。
麦蕴瑜曾语重心长对同学们说过一席话:“各位同学能参加东深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光荣的。几十年后,当你们的儿子、孙子问你们参加过什么工程时,你们就可以说,我在学生时代就参与过中央级的工程!”
在三位“时代楷模”代表记忆中,最难忘的,要数“战台风”的经历。施工期间,他们遭遇了好几次台风,当时同学们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如何保护工地安全,保护国家财产不遭受损失。为了不被风刮走,十几位同学手挽着手去不分昼夜,保护工地上的设备财产。还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冒着台风连夜走了几个小时,去通知上游水库将泄洪闸关小,以免下游工地遭殃。
何霭伦说,因为广东工学院的同学们表现出色,他们被三次要求延迟回校。令人惋惜的是,广工一位同学罗家强在施工现场不幸头部受伤,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何霭伦坦言:“我们当时作为学生去支援工程建设,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很多建设者们的付出。 ‘时代楷模’的称号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这份荣誉属于整个群体。”
寄语学子: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
报告会前,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良友,广工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卓武会见了何霭伦、陈韶鹃与符天仪校友,并对她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们表示,看了以三位校友为代表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以后,很受鼓舞和感动,希望能通过报告会的宣讲,把“时代楷模”的精神品质更直接地传递给广大师生,为老师们、同学们积极投身学校“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位校友均表示非常感激母校培养,感谢东深工程的锻炼。
报告会上,陈韶鹃表示,东深工程让她学习到了很多,锤炼了她的意志。她寄语广工的学子们:“你们是年轻一代,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在校要把基本知识学好。要记得重任在身,最重要的是要心怀祖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青春贡献给我们国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
东深工程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引起师生们的共鸣和启迪,现场不时响起掌声。师生们认为东深工程建设者们对祖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不畏困难、无惧挑战的工匠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黄华利、蔡健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宽伟
网址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551357#/detail/1551357?site4&columnID=0